在传统内功修炼中,“气宜鼓荡”是核心要诀之一,它凝结着古人对体内气息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。看似简单的四个字,实则蕴含着对“气”的状态与运化的精妙要求,是内功修炼者追求的重要境界。
“鼓荡”二字,拆分来看各有深意。“鼓”,如皮球充气般饱满膨胀,强调内气需在体内充盈饱满,无处不到,如同给身体这具“容器”注满能量,却绝非僵硬地憋聚一处;“荡”,似水流在容器中回旋激荡,指内气需流动不息、周流运转,在循环中焕发生机,而非停滞不动的“死气”。二者相合,“气宜鼓荡”描绘的正是内气在体内既充盈饱满,又流动畅达的和谐状态——既要有“鼓”的饱满根基,又要有“荡”的灵动活力。
《十三势行功心解》中“气以直养而无害,劲以曲蓄而有余”,道破了“鼓荡”的本质。这里的“直养”并非指身形僵硬挺直,而是气的运行需自然顺畅、无拘无滞,如同水流顺应河道般自在。而“鼓荡”正是实现“直养”的关键:通过“鼓”的充盈让气有根基,借“荡”的流动让气无阻碍,使气息在体内自然生长、循环,不被滞涩所伤,最终滋养全身。
《十三势歌》则进一步点明了“鼓荡”的源头与目标:“命意源头在腰隙,变转虚实须留意。气遍身躯不少滞……腹内松静气腾然。” 这说明“鼓荡”的动力源头在腰腹丹田区域,修炼时需以腰为轴,带动气息从核心向外周扩散。其最终目的是让气“遍身躯不少滞”,顺畅流通至身体每一处,不留下丝毫淤堵;而“腹内松静气腾然”更是生动描绘了“鼓荡”的理想状态——腹部看似松静安和,内里的气却如被微微温养的水汽,自然升腾、充盈流转,既不僵硬,也不涣散。
要理解“气宜鼓荡”的状态,不妨结合生活与传统功法中的场景举例,更易体会其“鼓”与“荡”的融合之妙:
揉面团的启发:揉面团时,若只“鼓”不“荡”,便是死死攥住面团用力挤压,结果只会僵硬结块;若只“荡”不“鼓”,则手劲松散,面团无法形成韧性。而真正的揉面高手,会先让手掌与面团贴合(似“鼓”的充盈接触),再借手腕转动带动面团内部回旋、流动(似“荡”的循环),让力道均匀渗透,最终面团既饱满有弹性,内部又柔
韧贯通。这正像“气宜鼓荡”——内气既要充盈全身(鼓),又要随身体协调自然流转(荡)。
太极拳的云手动作:练云手时,腰隙(丹田区域)作为发力源头,带动手臂左右划弧。此时若气只“鼓”在腹部,身体会僵硬如挺肚,动作卡顿;若气只“荡”而不“鼓”,则身形松散,力道虚浮。而符合“气宜鼓荡”的练法是:腰腹松静中带着微微的充盈感(鼓),随着腰的转动,内气如水流般顺着手臂延伸、回旋,在肢体转换间自然流转(荡),既不滞涩于一处,也不消散于无形,最终达到“气遍身躯不少滞”的流畅状态。
呼吸与肢体的配合:比如站桩时,吸气时内气似“鼓”——从丹田向四肢百骸微微充盈,身体有饱满的张力却不僵硬;呼气时内气似“荡”——从外周回归丹田,带着回旋的余韵流动,而非一下子泄空。这种“鼓”与“荡”在呼吸间的交替,让气始终在体内保持“直养而无害”的状态,既不失充盈,又不失灵动。
这些例子都指向一个核心:“气宜鼓荡”的关键,是避免“死气”(只鼓不荡)和“散气”(只荡不鼓),追求内气在充盈根基上的自然流转,如同天地间的风云,既弥漫四方(鼓),又循环不息(荡)。对于内功修炼者而言,理解“气宜鼓荡”的要诀,便抓住了气息运化的核心,这正是内功修炼中“气”的生机所在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